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

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

概述: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(pyoderma chronica papillaris et exulcerans)为一种慢性感染性皮肤病,以乳头状或疣状增生及瘘管溃疡为特征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病因

病因: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,也可分离出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及其他双球菌。常发生于轻度外伤、虫咬、搔抓、脓皮病及湿疹之后,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不良为其诱因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于轻度外伤、虫咬、搔抓、脓皮病及湿疹之后,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不良时。金黄色葡萄球菌,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及其他双球菌侵入皮肤,导致炎性反应与化脓,形成水肿性斑块,斑块破溃形成溃疡,疣状或乳头状增生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初发为粟粒大小毛囊性丘疹或脓疱,逐渐增多,融合成紫红色水肿性斑块,斑块破溃形成溃疡,疣状或乳头状增生。溃疡边缘为穿凿性,呈青红色,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及结痂,可呈匐行性发展,有时形成窦道,加压后脓液由窦道另一端流出,局部有轻压痛。好发于四肢,尤以手背多见,但颌面躯干亦可发生。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。中年以上农民多见,慢性经过,病程迁延,常反复发作,直至侵犯身体的广大部位,愈后留有瘢痕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细菌学检查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皮损特点、病史和细菌学检查可诊断,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但应与疣状皮肤结核、增殖性脓皮病着色真菌病鉴别。
    疣状皮肤结核:损害表面为疣状增殖,常见有小脓肿,四周有褐红色浸润,不形成溃疡,缺乏自觉症状,结核菌素实验阳性,组织病理检查可找到抗酸杆菌。

治疗

治疗:改善全身情况,增加营养,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。亦可采用理疗如氦氖激光、紫外线等协助治疗。

预后

预后:慢性经过,病程迁延,常反复发作,直至侵犯身体的广大部位,愈后留有瘢痕。

预防

预防:
    1.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(如某些工厂、农机站、小学校等)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,定期进行预防检查,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。
    2.注意皮肤卫生,加强身体锻炼,增进皮肤的抵抗力。
    3.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。对于皮肤病,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,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。防治皮肤损伤,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。
    4.衣帽、毛巾、面盆等禁止公用,防止接触传染,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。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。在患病期间,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,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,以防扩延。
    5.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。少食厚味食物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